作者:日照漁家樂 來源:www.neil50.com 2016-08-26更新
眼下將是海鮮大量上市的季節,在大快朵頤的同時,魚頭富含重金屬、醉蝦醉蟹隱患多、螃蟹不能和柿子同吃等傳言也在困惑著不少消費者。
如何辨別這些傳言,科學而放心的享用海鮮大餐?在此,我們一起聊一聊海鮮的“是是非非”。
說法一:海鮮與維生素C同食等于砒霜
真相:中毒率微乎其微
在實驗室的環境下,純化的維生素C與五價砷如果加以化學催化,有可能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變為三價砷,而這三價砷也就是俗稱的“砒霜”。
我國現在對砷指標的控制很嚴格,海鮮中的砷多為有機砷存在,很快就可以排出體外,幾乎沒有毒性。
專家認為,只有大劑量的砷和維生素C結合才會有可能發生中毒情況。在生活中,除非攝入大量被嚴重污染的海鮮,同時一次性服用500毫克的維生素C補充劑或者馬上吃掉10個橙子,才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。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只是少量的食用海鮮和維生素C中毒率微乎其微。
說法二:魚頭重金屬含量高
真相:有一定道理
事實上,排放至近海的一部分重金屬會在海產品的體內富集。最先接觸污染物的是定居性貝類,如牡蠣、蛤、貽貝等,處于食物鏈高端的金槍魚體內的有害物質要比小魚小蝦或貝類更多,魚頭更是高富集部位。因此,食品專家建議食用貝類海鮮時,最好只吃肌肉部分。魚類盡量少吃魚頭,金槍魚、鲅魚、多寶魚等大型魚魚頭中的金屬含量高于秋刀魚、黃花魚、沙丁魚等小魚。
說法三:提前吃抗過敏藥可預防過敏
真相:用處不大
專家表示,海鮮過敏是因其富含大量異種蛋白,不同的海產品所含的異種蛋白和引起過敏的機理不盡相同,僅僅是皮膚瘙癢或拉肚子等輕微過敏反應,可自行緩解,不需提前服藥。
但過敏癥狀較重,如有胸悶和呼吸困難等癥狀的人,需切斷過敏原,單靠藥物不能預防。此外,蝦、蟹、金槍魚等部分海鮮含有較高的組氨酸,可能影響抗組織胺類的抗過敏藥發揮作用,服藥期間應少吃或不吃海鮮。對于可能引起的嚴重過敏癥,不提倡提前吃抗過敏藥。
說法四:海鮮與柿子同食會肚子疼
真相:可能會引起不適
食品專家表示,海鮮富含的蛋白質會與水果和茶葉中的鞣酸結合,嚴重時會導致蛋白質變性,引發食物中毒。而且,形成的鞣酸蛋白再與果膠、纖維素黏合,有可能形成結石。海鮮中的魚、蝦、藻類等富含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,如果把它們與含有糅酸的水果如葡萄、石榴、山楂、柿子等同食,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,還會刺激腸胃,引起人體不適,出現嘔吐、頭暈、惡心、腹痛、腹瀉等癥狀。
所以,食用海鮮后不要馬上吃水果,至少應間隔2小時左右。
說法五:吃海鮮時喝啤酒會引發痛風
真相:痛風病人要謹慎
海鮮加啤酒之所以被稱為“痛風套餐”,是因為某些魚類、貝類以及蝦蟹有較多高嘌呤。吃海鮮的同時如果大量飲啤酒,就會使得嘌呤分解加速,生成尿酸,同時酒中的乙醇又不利于尿酸的排泄,因此就有可能誘發痛風。嘌呤確實會代謝成尿酸,尿酸累積會導致痛風。對于健康的人來說,偶爾海鮮加啤酒不會增大痛風風險。然而,對于痛風病人來說,海鮮啤酒同吃,會加劇痛風病情的風險,因此不建議海鮮與啤酒同吃。
說法六:生食海鮮隱患大
真相:可能引起食物中毒
生的魚、蝦、蟹、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中含有副溶血性弧菌。副溶血性弧菌耐熱性強,80℃以上才能殺滅,因此吃沒有熟透的海鮮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,導致腹瀉、腹痛和嘔吐。潛在的寄生蟲卵以及加工過程中沾染的病菌,一般要在沸水中煮5分鐘左右才能徹底殺滅。因此專家建議,一般的淺海水產、絕大多數的熱帶大陸架海產都不建議生吃。寒帶大陸架水產包括溫帶、亞熱帶、熱帶深海產的海鮮若是生吃,必須選擇速凍或者冰鮮在保質期內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