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照五蓮山風景名勝區,位于魯東南沿海城市日照市五蓮縣東南,東鄰避暑勝地青島130公里,南距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25公里,北距中國風箏城濰坊110公里,西與亞洲銀杏王浮來山風景區相毗鄰,五蓮境內有204、206國道縱貫東西,交通便捷。
五蓮山風景名勝區,位于魯東南沿海城市日照市五蓮縣東南,東鄰避暑勝地青島130公里,南距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25公里,北距中國風箏城濰坊110公里,西與亞洲銀杏王浮來山風景區相毗鄰,五蓮境內有204、206國道縱貫東西,交通便捷。五蓮山風景名勝區屬溫帶季風氣候,平均氣溫12.6℃,冬暖夏涼,氣候宜人,雨量充沛。境內氣候溫和,特產豐富,山清水秀,河川縱橫,素有臺灣花蓮,“山東五蓮”之美譽。
五蓮山風景名勝區[1] ,總面積68平方公里,由五蓮山、九仙山兩景區組成,主峰海拔515.7米。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,以奇、秀、險、怪、幽、曠、奧七大特色著稱。
五蓮山風景區是齊魯大地最大的野生藥庫,有山東省野生杜鵑花基地,是省級風景名勝區、省級森林公園,佛教活動中心,被譽為“江北雙絕”的萬畝野生杜鵑花園、龍潭大峽谷和有“通天之舉”的皇家寺院——護國萬壽光明寺更是享譽大江南北。通過幾十年的開發與建設,五蓮山旅游風景區已經成為魯東南最大的生態風景區。五蓮山風景名勝區最佳游覽時間為春夏秋三季,春夏之交萬畝野生杜鵑花盛開。秋霜季節,滿山紅葉層林盡染,與山光石景相輝映,極為壯觀,十分優美,十分漂亮。
五蓮山風景名勝區奇石林立、景致奇異,各有千秋。域內萬木蔥郁,清麗峻茂,燕鵲環谷,山泉繞溪,匹練飛瀑,種種勝境,構繪出一幅清新、雅致、秀美、險絕的畫卷,從而使宋代文豪蘇軾也盛贊“奇秀不減雁蕩”??v觀五蓮山風景區,眾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地融于一體,
造就了風景區奇、秀、險、怪、幽、曠、奧七大特色,49峰、20洞、18瀑、16潭、5池、4澗等400余景無不透露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上天的巧妙造化。真可謂景點遍布,水水相連,生機勃勃,靈氣無限。
五蓮山因五蓮列峙,聳接云霄,如蓮花初放而得名,九仙山則因八仙過海戰惡龍,山神傾力育萬樹而流傳。兩山雖各有特色,但卻共五大景觀聞名遐邇。其一是奇峰怪石。景區內奇峰林立,怪石嶙峋,上不見巔,下不見路,奇色異景比比皆是;又頗具靈氣,似喚之能應,驅之能動,五指峰、缽盂峰、玉燭峰、萬卷書、龜峰、靴石、無字碑等均形成頗具特色的峰石景觀。其二是石窟幽洞。大自然以神來之手給這里創造了許多的洞天福地,并且賦予了一個個帶有傳奇色彩的美名。藏在煙雨澗下的水簾洞,巨石疊壘而成,滴水成簾,人入洞中,暑氣皆無。似洞非洞的一線天,仰望蒼穹,一線盡收,使您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神妙。其三是花木景觀。景區內有大面積的森林植被和野生花卉,林木覆蓋率達70%以上,豐富絢麗,具波瀾壯闊之美。這里不但是齊魯最大的野生藥庫,而且野生花卉種類繁多,達4000余種。其中,最著名的是野生杜鵑花自然保護區,其花色之麗、品種之多、面積之廣,實為罕見。
國家 AAAA級旅游風景區、國家森林公園、中國生態旅游試驗示范基地、山東省省級地質公園五蓮山風景區總面積13平方公里。坐落于魯東南黃海之濱,五蓮縣城東南17.5公里處.西與著名的九仙山風景區隔壑相望,主峰五蓮峰海拔515.7米。全山28峰,有峰、石、澗、泉和殿、閣、樓、亭共有景點118處。以奇、秀、險、怪、幽、奧、曠七大特色而著稱。五蓮山原名為五朵峰,為九仙山的屬峰。明萬歷三十年(1602年),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,詔改五朵為五蓮,始自成一山。遍山峰石,或雄偉,或形奇,或秀美,各具風格,儀表萬千。宋熙寧年間大文豪蘇軾知密洲府,曾詩“奇秀不減雁蕩”贊五蓮和九仙兩山。清朝侍讀大學士翁正春將五蓮山與泰山、嶗山相提并論:“岱以崇隆顯,嶗以幽窅顯,蓮以峭削海”。1932年10月,這里曾燃燒過農民革命暴動的烈火,著名的日照暴動北路軍在此進行浴血奮戰,并于此向寨山轉移。
黃海之濱,五蓮山自古為齊魯名山。奇峰,怪石,飛瀑,幽潭,神工鬼斧,氣勢不凡。昔人將此地與岱岳、嶗山并提,蘇軾盛贊為“奇秀不減雁蕩”,真是天開圖畫,果然名不虛傳。五蓮山的人文景觀,可謂源遠流長。與太湖流域、錢塘江兩岸的吳越之地,更是血脈相連,關系非同尋常。
孫臏書院
眾所周知,錢塘江曾為吳越分界,吳山之名,由是而是。而很少人知道,其后越王伐吳北上稱霸,曾定都瑯琊。當時齊越分界處,即在五蓮山。至今齊長城與古戰場百將口等遺址尚存。城南為越,城北為齊。讀太史公書,有關孫臏生平記述只到馬陵道射殺龐涓為止,其后去向,不為人知。而五蓮山卻留存著孫臏的有關遺址與眾多傳說,是這位曠世奇才的終老之地。
始皇帝當年巡狩四方,立碑頌德紀功,著名的瑯琊臺刻石就在附近。由青島輪渡過海,經膠南游五蓮山必經此處。如今自濟南至日照的鐵路已經全線開通,交通更是方便。
|